丧葬风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丧葬风俗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民俗之一,它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它的演变是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必然结果。到了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晚清社会,丧葬礼俗受到西俗的冲击,在旧俗与新俗、中俗与西俗的冲突与融合中实现了一定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内容,这较以前可谓是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目前,我国史学界对晚清丧葬风俗的专门研究比较薄弱,成果不多。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就教于诸同仁。
晚清之初的丧葬是由明代礼仪与满族固有的礼仪相结合而形成的。如清代许多墓葬形式与明代极为相似,这反映了“清承明制”之一面;又如清代丧葬中的“接三”习俗,它则是源于满族传统礼俗。但是,到了晚清,丧葬风俗不再固守传统礼仪习俗,它在特定时代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本文笔者仅谈一谈晚清太平天国时期对丧葬风俗的改革和在西潮影响下中国民间丧俗的具体变化,以及笔者对晚清丧葬风俗变迁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太平天国时期丧葬习俗的变化。
太平天国革命作为一场农民运动,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封建礼仪制度的。这就要求这场运动应依《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将“一切旧歪例尽除。”为此,太平天国进行了颇有影响的礼俗改革,这其中对丧葬礼节的改革是非常重要、非常严格的。在太平天国的思想、礼仪和文化等方面对丧葬习俗的认识和规定都与以往不相同。
太平天国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和对基督教的信仰。太平天国反对中国传统的多神崇拜,反对讲风水、讲卜符、讲鬼神等迷信,提出“遵圣诫,拜真神,撒手时天堂易上。泥世俗,信魔鬼,尽头处地狱难逃”,主张尊崇上帝一神,排斥邪神偶像,破除迷信思想,认为只有这样,人死后才能上天堂。在这一思想认识的指导下,太平天国对死亡的认识更彻悟,对死亡的感觉也由惧怕转为乐观,因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指出并非人人都能进入天堂,人死了进入天堂是好事。他们认为“天国二字,有两样解法。一样,指天堂永乐之福,系善人肉身死后,其灵魂享受之真福也„„若悔改罪恶,领受洗礼之水,洗洁自身,并领神风之德„„则可以入神国,享永远安乐之福”。 可见,太平天国从思想上告诉人们,对信奉上帝的人而言死亡并不可怕,相反“善人”死后是去了天堂享“永乐之福”,这就为太平天国丧礼中规定的“丧葬升天是头顶好事,宜欢不宜哭”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
太平天国在文化上也表现了新式丧葬观,它与太平天国的丧葬思想相互结合,而成为太平天国宗教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如《原道救世歌》中有文曰:“死生灾病皆天定,何故诬民妄造符。作福许妖兼送鬼。修斋建醮尚虚无。自古死生难自保。岂能代祷保无辜。自古师巫邪术辈。”太平天国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政论文、诗歌、日记等都对丧葬礼俗有所描述,它们以尖锐流畅的笔锋反对旧丧俗,并提倡新丧俗。同时,太平天国对古书中有关旧丧俗、旧葬礼的内容也有删减,如“始以四书五经为妖书,后经删改准阅,惟周易不用。他书涉鬼神丧祭者削去。《中庸》鬼神为德章,《书》金滕礼丧服诸篇,《左传》言神降,俱删。”可见太平天国在丧葬上极度反对传统丧葬陋习,反对迷信,反对鬼神崇拜、巫符等。
除了文化、思想外,太平天国丧葬习俗的变化其主要集中表现在太平天国对丧葬礼节的规定,可归纳为五点:(一)、“升天是头顶好事,宜欢不宜哭”;(二)、“丧事不可做南无,大殓,成服还山俱用牲礼茶饮祭告上帝”;(三)、“所有升天之人,俱不准照凡情歪例,私用棺木,以锦被绸皱包埋便是”;(四)、“父母死,禁不得召魂设醮”;(五)、反对墓葬讲风水。太平天国初期,在丧葬礼节方面执行的比较严格,一切佛教的丧礼都严加禁止,凡违反规定者通常“诛之”。这一礼节的制定与传统丧礼、与封建统治可谓分庭抗礼,它是整个太平天国丧葬观发展的最高点,是集中的表现,它也是太平天国诸多礼仪中重要的一部分。 太平天国对丧葬习俗进行了改革,并在太平天国初期在广大军民中推行。《鳅闻日记》言:“亦有庆吊之礼,与常人全异。上下主从,不分贵贱;共牢而食,亦无坐位;男女淆乱,不忌内外;自相称呼,俱是兄弟。”可见太平天国之改革乃中国几千年之未有,他们除了要推翻旧统治,同时他们还要排斥异教,排斥旧社会生活方式。在太平天国丧礼规定中,很多内容一反传统丧葬习俗,并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与实施,可谓是晚清时期丧葬习俗的“风气初开”。
由上,在当时社会,太平天国能对中国长期形成的旧习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应当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太平天国有关于丧葬之礼的改革,并没有能改变人们长期以来的风俗,没能得以真正实行下去。太平天国运动被清政府镇压后,太平天国的丧礼也就随之消失了。为什么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难以真正推行下去、推广开来呢?我以为其原因在于:
第一、太平天国之丧葬礼俗违背人之常理,丧礼不能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如“宜欢不宜哭”,认为升天乃是头等好事。
第二、太平天国从某些方面对中国人自古流传的习俗进行了彻底的改变,没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这对于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国人是难以接受的。如禁止使用棺葬等。
第三、太平天国的改革渗透了基督教礼俗,而且太平天国统治阶级上层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特别是基督教在太平天国中出现了变形与扭曲,等等。这些因素都极难将一种思想、一种礼制稳定并巩固下来。
第四、太平天国实行丧葬礼俗改革的手段和态度过于强硬,强迫性大于自愿性。这样,如果管理一旦不严格,那么改革就不易再进行。
太平天国的丧葬改革虽然最终付诸东流,但它对晚清丧葬风俗的变迁起了一定作用。
二、西潮影响下的晚清丧葬风俗的变革。
晚清丧葬风俗的重要变迁除了太平天国在丧葬礼俗制度方面进行的许多改革外,当时大批外国人进入中国,带来了诸多西方的风俗,这对晚清丧葬风俗的变迁起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晚清丧葬风俗诸多变化的一个内容。据顾柄权编著的《上海风俗古迹考》转载“外国坟在三马路直街。西人客死沪上者,丛葬于此。绿树荫浓,不见天日。虽曰义冢,亦一清净世界也。西例饰终之礼,俱从简略。棺制甚小,亦有以铅为者。既葬,即平其土,不封不树,惟立一小石竭,书其生平事迹而已。”西俗之丧葬较中国简略,无论是棺木、坟堆,还是墓碑,都没有中国传统丧葬之礼复杂、繁琐。又如,当时“美国人死必范像置墓前,或铜或石或石膏均有之,价千金至数万金。近有用磁像者,盖创制于我国广东商会,价廉而能须发肖,闻颇风行云。”当时,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来华之外国人越来越多,这其中不少人客死他乡,在中国进行丧葬仪式。他们的丧葬习俗仍使用原先国家之习惯,只是有时因条件不具备而有所减省。由外国人带入中国的丧礼,可见外国人办丧葬的仪式是节约、简洁的,但是他们注意实际、注重个性,如在墓前置亡者塑像。正是由于晚清丧俗受到了这样简洁、实际的西俗、新俗的影响,使得晚清丧葬风俗出现了一些具体的变化和表现。